以今年11月的马拉松赛事为例。黄冈、蚌埠、临沂、滁州、湖州等地级市纷纷“打响发令枪”。云南大理弥渡县、吉林白山抚松县等县今年早些时候也举办过马拉松比赛。
记者注意到,从全程马拉松(距离42.195公里)到半程马拉松(距离21.0975公里),再到“趣味跑(一般5公里左右)”和“家庭跑”,“马拉松”不仅是高级跑者的专利,而且未经长期、高强度训练的普通爱好者也可以参加该活动。
“赛马”已经成为新一代人更加注重运动和精神满足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其中。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这项赛事诞生于1981年,自2015年升级为全程马拉松以来,报名人数迅速增长。 2015年,共有约63,000人报名参加。截至2024年,已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8万人报名参赛,创下北京马拉松报名人数新纪录。胜率只有16.4%左右。
为什么马拉松如此受欢迎?业内人士分析,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时,将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国路跑运动消费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 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健身需求逐渐升级。路跑的需求也增加了,赛事的供给自然也不断增加。
北京马拉松协会主席赵福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更加关注健康,更加愿意参与体育赛事。马拉松赛事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引领全民健身热潮。
谁为跑步付费?
《蓝皮书》显示,我国马拉松跑者的主要群体中,35-49岁的跑者是主要构成;从职业构成看,企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超过65%。
“对健康有强烈的渴望”、“消费能力强”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共同特征。
1月4日,第五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暨2024福建路跑产业博览会上,观众挑选运动服装。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拥有三年多赛马经验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他参加了上饶马拉松、厦门大学马拉松和厦门东部半程马拉松。 “只要他们离我不远,我都会参加。”
路跑不仅仅是穿上跑鞋走出家门。许多爱好者在装备和比赛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据了解,马拉松参赛费一般为每次150-200元,每年参加10-15场马拉松的资深爱好者也不少。不过,与价值万元的设备相比,参与费用所占比重很小。
吴先生告诉记者,马拉松比赛最贵的是全套装备,主要花在跑鞋、智能手表和服装上。 “三年时间,还不包括培训费用,我能赚几万块钱。”
《蓝皮书》显示,根据2023年中国跑者调查分析,30.21%的跑者购买运动护具花费超过2000元,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为1001-1500元和1501-2000元。分别为元。 12.94%、10.34%。从跑步者运动记录设备的消费支出来看,59.34%的跑步者在可穿戴运动设备上的花费在1000元以上。
对于路跑达人来说,花钱跑步可以说是一种“心甘情愿”,而更新升级装备也是一种乐趣。
路跑爱好者谭杰表示,如今的跑步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是一项任务或考试,而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2024年中国百强马拉松运动员之一的陈刚,已经跑步10年,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粉丝。对于他来说,马拉松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社交网络,通过它你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装备技术和经验,还可以体验不同城市的独特风景。”
10月20日,2024泰州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泰州站)在江苏省泰州体育公园拉开帷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德宏 摄)
掘金进入
业内人士介绍,马拉松赛事一般有广告赞助、政府补贴、报名费和衍生品销售三大主要收入板块。不同规模、影响力的赛事收入构成略有不同。
作为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北京中基体育总经理司树健告诉记者,大中型马拉松赛事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场投资费。注册费仅占总收入的10%-15%,衍生品销售和版权收入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赛事日趋成熟,顶级马拉松赛事正在形成完善的赞助体系。例如,顶级马拉松赛事一般分为冠名赞助商、顶级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等。据了解,如今一场大型赛事通常有20家左右的赞助商,而赞助商费用很容易达到数千万。顶级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往往要在众多注册赞助商中“精挑细选”。
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征告诉记者,头部赛事的赞助商集中在体育品牌、装备制造品牌、金融品牌、健康品牌、食品品牌、房地产品牌、汽车等强势品类。品牌等,而这些品类会选择符合品牌基调和发展方向的体育赛事进行赞助。
3月24日,2024年武汉马拉松开赛。选手通过武汉东湖绿道。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从赛事支出来看,主要包括赛事相关奖金、设备设施费用、赛事相关物资采购费用、赛事安保及设施费用、现场设施建设及布置费用、赛事宣传费用等。
据司书健介绍,我国中西部地区二三线省会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现金和实物支出一般为2500万元至3000万元,地市级一般为12 100万元至1500万元,县、区700万元至900万元。一万元。
李长征告诉记者,即使是顶级赛事,不同成长周期的收支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但商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思路才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能够盈利不一定是顶级赛事的核心追求,但一定是健康、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李长征说道。
更大的经济账户
在社交平台上,“资深”跑者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提醒马拉松“新手”一定要提前规划好行程,因为赛事往往会给周边服务设施带来压力。
相关研究显示,外地马拉松参与者与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间接消费的比例高达1:13。
李长征表示,与传统观赏性体育赛事不同,马拉松等大众参与型体育赛事可以为主办地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创造更多衍生价值。
今年3月举办的2024年无锡马拉松预计经济效益约2.8亿元,较去年增长45.5%。其中餐饮和住宿占大多数,分别创造经济效益1.27亿元和1.17亿元。
11月3日,选手们在长安街跑步。当日,2024年北京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三站)鸣枪开赛。新华社记者 张晨林 摄
马拉松蕴含的巨大消费空间,需要各方想方设法参与。但也有跑友反映,随着主办城市增多、市场下沉,同质化严重、组织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马拉松赛事虽然只举办一天,但却是一个“超级大工程”。
业内人士表示,举办大型马拉松比赛往往考验主办方的动员能力、专业组织能力、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甚至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我们把它定义为‘巨系统’,它是内部无数小东西组成的‘子系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结果。”李长征说道。
“大型活动将极大考验爆发式城市的消化能力,比如医疗、治安、交通等。”中国田径协会常务委员、马拉松赛事专家张思杰表示,尊重赛事专业性、确保赛事安全是基础。
另外,马拉松赛事想要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清晰的品牌规划非常重要。张思杰认为,除了计算活动期间旅游消费和宣传的经济价值外,有能力的大城市或品牌活动还应符合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划,承载“平台和工具”的功能,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叠加,如与当地产业结合、人才引进等。
谈及赛事未来的增长点,张思杰表示,我国马拉松完赛人数还很少。随着人们对运动健康的需求提高,不同类型、长短距离的细分赛道、景区、公园赛事等仍有增长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uiruiwang.com/html/tiyuwenda/8985.html